父母不懂愛,孩子變依賴 .

2012071100:17
謙瑜 (3歲7個月5天)Cherry (6歲8天)
 

父母不懂愛,孩子變依賴



以下四種情況是造成孩子依賴經常發生的原因:

 

第一種、害羞

你的孩子是否曾經出現這種情況,每次家裡有陌生人來,孩子點點總是一副膽怯、不知所措的樣子。

或者當你要到朋友家裡做客時,孩子卻一路嚷嚷著「不要去」,即使到了目的地,他也不願意進朋友家門。

心理分析:

孩子的個性是天生的。內向的孩子通常比較不愛動,膽小害羞,而且適應性差,對於新事物或陌生人,經常採取拒絕的方式,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,比較容易顯現不高興的表情。

如果父母的性子太急、對孩子缺乏耐心,或者對孩子要求過高、管教過嚴,甚至對孩子指責、約束過多等,都會造成內向型的孩子更加退縮、依賴

另外,如果孩子是由阿公阿媽負責照顧,由於他們在陪伴孩子時,有時太過度保護,反而因此限制孩子與外界接觸,造成孩子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機會,變得愈來愈膽小、害羞依賴性強。

還有些父母經常採用懲罰、體罰、恐嚇等方式來教育孩子,對於這些敏感、內向、情緒不穩定的孩子來說,會使孩子經常處於神經緊張的狀態,時間久了,孩子就會變得膽小、孤僻。

家長平時應多觀察孩子的行為,瞭解他們的個性,並運用正確的教養方法引導孩子,時間長了,自然而然就能培養出活潑大方、開朗樂觀的特質了。

 

第二種、纏人

由於現在父母生的少,許多孩子都會養成纏人、磨人的壞習慣。

例如: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,等你幫他找到了,他才沒玩多久,就把玩具扔在一旁,開始玩起你手上的東西。

當你在寫東西時,他吵著要寫,等你給紙、筆,他非但不寫,還來搶你手中的筆等等。

當遇到這些情況時,許多家長都會忍不住脾氣,對孩子發火。

心理分析:

1孩子會出現這種行為,通常是缺乏感情的表現。

我們可以從小嬰兒的行為中就能清楚地看到這一個現象。

許多時候,當小嬰兒哇哇大哭時,不是因為肚子餓,而是發現大人從他身邊走過卻不抱他,他就開始哇哇大哭,目的是要引起你的注意,希望你趕快抱他,這是一種感情上的需求。

孩子黏人也是出於同樣的道理。

當孩子在跟你要東西、搗亂時,這些都不是他真正的目的。他其實是要你注意他、陪伴他。

這種情況在現在少子化家庭出生的孩子特別明顯。當他有人陪、有事做時,他就不會磨人。但當他東張西望不知道要做甚麼的時候,他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。

2.想要依賴的心理。

有個性、活動力強、愛玩的孩子反而不黏人

相反地,過於嬌生慣養,每件事都由父母安排妥當的孩子,反而使孩子變成只要離開父母就無法獨立照顧自己。

這種依賴的心理通常會反映在孩子的情緒上,平常沒事就對父母胡攪蠻纏,反而被父母修理一頓以後,就願意聽話合作了。

這是因為孩子在透過這些惱人的行為,發洩他內心不安的情緒。

當父母親出手打他或罵他以後,他的焦慮被轉移了,情緒也就安定下來。

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家長會說自己孩子欠罵,平常好說歹說都不聽,但只要狠狠罵他一頓,他就乖乖聽話了。

通常心理愈自卑的孩子,愈容易纏著大人。

3.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。

孩子的心性是很靈敏的,他知道誰比較寵他,誰比較容易妥協。

於是他會專門去纏比較會寵他的人,也會去纏那些對他態度曖昧、又容易妥協的人。

因為這些人總是在數落他、大罵他一頓之後,還是會滿足他的要求。

當孩子表現出纏人的行為,其實是表示他缺乏自立、情緒不定,若父母親想要改變孩子這種行為,在生活上就不應太過保護孩子,而是要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,多讓孩子自己決定,並尊重他的選擇。

這樣孩子才有機會練習為自己負責,而不是整天纏著你,要你幫他做這做那,或提出無理的要求。

 

第三種、恐懼

很多父母都會擔心孩子受到驚嚇,心裡常叨念著:「怎麼聲音這麼大聲」、「到處都有危險」、「孩子不能離開身邊」、「擔心孩子沒做過某事」等。

心理分析:

通常小嬰兒經歷人生的第一次驚嚇,是巨大的噪音或強烈、陌生的刺激造成的。

這種驚恐通常會出現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。

因為孩子在出生後失去了母體帶來的安全感,在出生後第一年,他們開始認識外界的環境。

由於環境中任何的聲音、光線、刺激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,因此很容易產生驚嚇。

由此可知,小嬰兒是以漸進的方式在適應世界上的環境、事物。

孩子成長到2-4歲時,通常會比較害怕動物。

此時,父母應當適時地提供協助,幫助孩子了解有些動物很危險,但有些動物卻很友善。

幫助孩子熟悉動物十分地重要,父母可以給孩子看圖片,買動物造型的玩具,跟他說關於小動物的故事,和他一起查閱動物如何生活的資料。

請記住,父母千萬不要強迫孩子接近他所害怕的動物或人事物,否則會造成他在心理上難以抹滅的恐怖記憶。

孩子常常會對豪雨、閃電、地震、颱風、打雷等感到害怕。這些大自然變化事實上很常發生,有些時候或許也會帶來危險。

因此我們應該教導孩子當這些情況發生時,要如何保護自己,而不是讓孩子長期處在害怕的狀態。

此外,有很多孩子也會害怕黑暗。

請各位家長務必明白,孩子在6歲以前,通常都還不能區分虛幻和現實的差別。

因此,如果當孩子夜間做惡夢醒來,我們應該關燈陪他入睡,不要讓他在黑暗裡獨自面對恐懼。

 

第四種、不合群

有些父母怕孩子出門會惹是生非,因此總把孩子關在家裡,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「不合群」的心理。

心理分析:

1、孩子怕生。

孩子不願意跟同學在一起,常獨自一個人,鬱鬱寡歡,孤獨沉默。

而且經常動不動就嚷嚷著不要去托兒所或幼稚園,讓父母親十分頭痛。

2、常自我為中心,只要別人不按照他的想法去做,他就會不高興。

3、時常愛搗亂、愛罵人,使得其他小朋友不喜歡跟他一起玩。

4、這種孩子也比較容易體弱多病,因而不願意參加團體活動。

對於體弱多病的孩子,父母親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先能幫助孩子恢復體力。有了強健的體魄,孩子會比較容易改變過去那種靦腆的、懦弱的、只敢縮在家裡,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習慣。

5、智力發育比較慢的孩子,通常會跟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一起玩。

如果大人硬是強迫他和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,由於能力不及他們,時常會受到欺凌和排擠,造成孩子情緒暴躁、易怒、自卑等,反而造成反效果。

6、性格古怪的孩子通常也不願和同儕一起玩。

這種孩子通常不太容易在短時間內改變,因此父母親一定要有耐心,要持之以恆地和孩子培養感情,站在他的角度上理解他的想法。

7、社區左右鄰居都沒有同年齡的孩子。

8、大人怕把屋子弄髒,不願意讓孩子帶同學到家裡玩。

9、擔心孩子會出事,因此都不讓孩子去別人家,或在外過夜。

10、孩子的個性比較沒耐心,時常跟別的孩子玩到一半,就不歡而散。

11、不喜歡跟同學說話,總是自己埋頭看書。

12、太調皮搗蛋,不是捉弄這個,就是欺負那個,結果誰都不願和他玩。

針對這些行為的孩子,父母親可以多鼓勵孩子與同年齡的小朋友交往。

但是大人不要緊跟在孩子身邊,也不要一直嘮叨他。如果孩子們發生爭吵、哭鬧等,也讓他們自己去處理,家長盡量不要去干預,讓孩子自己學會如何交朋友。

並且,父母親應鼓勵孩子跟不同類型的人交朋友,不要局限於鄰居、親戚、朋友的孩子,這樣才可能改變孩子依賴的情況。

另外,也要訓練孩子自己穿衣、洗澡、吃飯、單獨睡覺、自己起床、自己決定一天的活動等。

如果孩子一時離不開媽媽,可讓他們到親戚朋友家住幾天,體驗一下離開媽媽的生活。


轉載處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9xkddpCGBxMTA0HrURp9/article?mid=23075